一、培养目标
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,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、管理与维护、软件设计与开发、多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知识和技能,能够在各行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例如,培养出能够在企业中进行软件开发、系统维护、网络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员,或者在教育领域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。
二、课程设置
公共基础课程:
包括思想政治理论、大学英语、高等数学、体育等课程,为学生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。
专业基础课程:
《计算机导论》: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、基本组成、工作原理等,让学生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。
《程序设计基础》:通常以一种编程语言(如 C 语言、Python 等)为载体,教授编程的基本概念、语法和算法,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。
《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》:讲解常见的数据结构(如链表、栈、队列、树、图等)和算法(如排序、查找、递归等),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《计算机网络基础》:涵盖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、协议、网络设备等知识,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。
《数据库原理与应用》: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、关系数据库理论、SQL 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,培养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和管理能力。
专业核心课程:
《操作系统》:讲解操作系统的功能、进程管理、内存管理、文件系统等内容,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管理。
《软件工程》:涉及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,包括需求分析、设计、编码、测试和维护,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规范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《多媒体技术及应用》:教授多媒体素材的采集、处理和制作,以及多媒体软件的开发,使学生能够制作多媒体作品。
《网页设计与制作》:包括 HTML、CSS、JavaScript 等技术,培养学生设计和开发网页的能力。
《移动应用开发》:介绍移动应用开发的平台和技术,如 Android 或 iOS 开发,让学生掌握移动应用的开发方法。
实践教学环节:
实验课程:配合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验,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。
课程设计: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程进行的综合性设计项目,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实习实训:安排学生到企业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,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。
毕业设计: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的一个综合性项目,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,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。
三、专业技能要求
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,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网络等方面的知识。
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,能够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,具备良好的编程习惯和代码规范。
掌握数据库管理和应用技术,能够进行数据库的设计、开发和维护。
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,能够进行网络配置、管理和维护,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。
具备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,能够进行图形图像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和制作。
掌握软件测试和维护技术,能够对软件进行测试、调试和优化,保证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。
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,能够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任务。
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,能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,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变化。
四、就业方向
软件开发工程师:负责软件的设计、开发、测试和维护,可参与开发各种类型的软件,如企业管理系统、移动应用程序、游戏等。
前端开发工程师:专注于网页和移动应用的前端界面开发,利用 HTML、CSS 和 JavaScript 等技术实现用户友好的交互界面。
数据库管理员: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系统,确保数据的安全性、完整性和可用性,进行数据库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。
网络工程师:负责网络的规划、建设、维护和管理,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、网络安全的保障等。
系统运维工程师:对计算机系统和服务器进行日常监控、维护和优化,及时处理系统故障和问题。
数据分析专员:收集、整理和分析数据,为企业提供数据洞察和决策支持,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和提升绩效。